建安二十四年三星证券,关羽败死麦城,蜀汉痛失名将。
刘备盛怒之下,正欲严惩义子刘封时,却冷冷开口说了十一个字。
这句话瞬间改变了刘封的命运。什么话如此致命?刘封究竟做错了什么?
死亡宣判
成都宫中,刘备面色铁青地瞪着跪在地上的刘封。关羽的死讯传来已经三天,这个曾经威风八面的义子,如今看起来就像一只瑟瑟发抖的小羊。
刘封低着头,不敢直视刘备的眼睛。他知道,关羽两次求救都被自己拒绝,如今二叔惨死,自己难逃其咎。但他心中仍抱着一丝侥幸,毕竟自己曾经为蜀汉立下汗马功劳。
\"你这个逆子!\"刘备的声音在大殿里回荡,\"关羽两次求援,你为何见死不救?\"
刘封想要辩解,想说上庸刚占不久,兵力不足,不敢轻动。但话到嘴边,却怎么也说不出口。他知道,在刘备心中,十个上庸也比不上一个关羽。
就在这时,一直沉默的诸葛亮缓缓开口了。他的声音不大,却如同寒风刺骨:\"封刚猛,易世之后终难制御。\"十一个字,每个字都像是从冰窟里钻出来的。
刘备听到这句话,整个人猛地一震。他瞪大眼睛看着诸葛亮,仿佛醍醐灌顶一般。是啊,刘封性格刚猛,野心勃勃,自己死后,刘禅如何能够驾驭得了他?
\"来人!\"刘备的声音变得异常决绝,\"将刘封拖下去,赐剑一把!\"
刘封的脸瞬间变得苍白如纸。他万万没想到,诸葛亮的一句话,竟然断送了自己的性命。但为什么诸葛亮会说出如此狠毒的话?这一切,还要从关羽的那两次求救说起。
见死不救的代价
两个月前,关羽围困襄樊,正值春风得意之时。水淹七军的大捷让整个蜀汉为之振奋,就连曹操都动了迁都的念头。这时候的关羽,威名响彻天下三星证券,连山贼都遥奉他的大旗。
然而,就在关羽意气风发准备一鼓作气拿下樊城时,危机却在背后悄然来临。东吴的背叛,糜芳、傅士仁的投降,让关羽的后路被彻底切断。
面对突如其来的变故,关羽派廖化火速赶往上庸,向刘封和孟达求援。这是关羽第一次向别人低头求救,可见当时情况之危急。
可刘封看到廖化后,却是好酒好肉地招待,就是迟迟不肯出兵。孟达在一旁怂恿道:\"上庸刚占不久,人心未定,若贸然出兵,万一后方有失,咱们可担当不起。\"
刘封听了,心中暗自点头。说实话,他对关羽一直心存芥蒂。当年自己刚被刘备收为义子时,关羽就曾劝刘备:\"哥哥既然有了亲儿子,何必再立义子,免得日后生出祸端。\"
这话传到刘封耳朵里,让他心中五味杂陈。自己一心一意为蜀汉拼杀,到头来在二叔眼里,竟然还是个外人,还是个威胁。
后来关羽北伐时,刘封主动请缨要一同出征,却被关羽训斥为\"急功近利,贪功冒进\"。这更让刘封心中的怨恨如野草般疯长。
所以当廖化苦苦哀求时,刘封装作一副为难的样子,推说兵力疲惫,无法出战。心中却暗暗想着:关羽啊关羽,你不是很厉害吗?不是看不起我这个义子吗?现在也有求到我头上的时候!
几天后,关羽的第二次求救信到了。这次的语气更加急迫,字里行间透露出绝望。但刘封依然无动于衷,甚至心中还有些幸灾乐祸。
他怎么也没想到,自己的这个决定,会彻底改变两个人的命运——关羽的,和他自己的。关羽败走麦城,最终惨死在吴军手中,而他刘封的死亡倒计时,也就此开始。
武圣末路
关羽的死,让整个蜀汉如丧考妣。
这位曾经威震华夏的武圣,竟然死在了小小的临沮。消息传回成都时,满朝文武都不敢相信。那个千里走单骑、过五关斩六将的关云长,那个水淹七军、威震天下的关二爷,就这样死了?
刘备得知消息后三星证券,当场就昏倒在地。醒来后的第一句话就是:\"封儿何在?\"
所有人都知道,刘备这是要找刘封算账了。如果刘封当时出兵救援,关羽或许还有一线生机。毕竟上庸距离麦城不过五六百里,以刘封的兵力,完全可以在关羽突围时接应一下。
但现在说什么都晚了。关羽的头颅被孙权送到了曹操那里,曹操以诸侯之礼厚葬了关羽,这反而更加衬托出孙权的卑鄙无耻。
关羽的死,不仅仅是蜀汉失去了一员大将那么简单。更重要的是,它打破了《隆中对》的战略构想。诸葛亮当年设想的\"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、洛,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\",从此成为了镜花水月。
荆州的丢失,让蜀汉失去了进攻中原的跳板。从此以后,蜀汉只能困守巴蜀一隅,再无力与曹魏争夺天下。
更要命的是,关羽的死还带来了连锁反应。孟达因为害怕被追究责任,索性投降了曹魏。这让本就兵力不足的蜀汉雪上加霜,也让刘封的处境更加岌岌可危。
刘备看着败回成都的刘封,心中的怒火再也无法抑制。这个义子不仅害死了自己的二弟,还逼走了孟达,简直是成事不足,败事有余。
但刘备毕竟是刘封的养父,二十多年的父子情分不是假的。如何处置刘封,他一时间也拿不定主意。就在这时,诸葛亮的那句话,为刘封的命运画下了句号。
义子的宿命
刘封从小就知道,自己的身份很特殊。他原本姓寇,是长沙一户普通人家的孩子。机缘巧合之下,被来荆州投靠的刘备看中,收为义子,改姓刘。
从此,寇封变成了刘封,一个农家子弟摇身一变成了皇亲国戚。
年少的刘封对未来充满憧憬。他努力练武,用心读书,希望能够不辜负义父的期望。在入蜀之战中,刘封表现出色,连诸葛亮都对这个年轻人刮目相看。
但刘封渐渐发现,自己的身份也是一种负担。刘禅出生后,他明显感觉到了危机。虽然刘备表面上还是一视同仁,但朝中的有识之士都知道,真正的继承人只能是刘禅。
刘封不甘心。凭什么刘禅这个整天只知道玩耍的废物,能够继承偌大的基业?而自己这个征战沙场、屡立战功的人,却只能做个闲散王爷?
这种不甘心,让刘封的性格变得越来越刚猛。他开始目中无人,甚至敢在朝堂上与老臣们争执。孟达的私人乐队进城,他二话不说就给截了,完全不顾同僚的面子。
诸葛亮把这一切都看在眼里。这个睿智的丞相早就看出了刘封的野心和不满。在他看来,刘封就是一颗定时炸弹,随时可能爆炸,威胁到蜀汉政权的稳定。
\"封刚猛,易世之后终难制御。\"这十一个字,诸葛亮早就想说了。关羽的死,只是给了他一个绝佳的理由。
刘备听到这话,瞬间明白了诸葛亮的用意。是啊,刘封的确太危险了。他有能力,有野心,还有一定的声望。自己死后,刘禅这个软弱的儿子如何能够压制得住刘封?
与其等到将来出现内乱,不如现在就解决这个隐患。关羽的死,恰好给了刘备一个处死刘封的理由,既能平息朝野的愤怒,又能消除政治威胁,一石二鸟。
当刘备的使者带着利剑来到刘封面前时,这个曾经意气风发的年轻人终于明白了自己的宿命。他拿起剑,放在脖子上,大喊一声:\"恨不用孟子度之言!\"
刘封临死前最后悔的,不是没有救关羽,不是逼走了孟达,而是后悔没有听孟达的话,投降曹魏。这句话,彻底暴露了他内心的真实想法。
刘封死后,刘备也哭了。毕竟是二十多年的父子情分,说不心痛是假的。但为了蜀汉的江山社稷,为了刘禅的继承权,他必须做出这个痛苦的选择。
诸葛亮站在一旁,面无表情地看着这一切。在他心中,国家利益永远高于个人情感。刘封的死,虽然残酷,但对蜀汉的长远发展来说,却是必要的牺牲。
结语
刘封之死,表面因不救关羽,实则是政治必然。
在权力更迭的关键时刻,义子身份注定了他的悲剧宿命。诸葛亮的冷静算计,道出了政治的残酷本质。
历史总是惊人相似。刘封真的死得冤枉,还是他从一开始就选错了道路?
联丰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