翻出一组旧上海老照片,瞬间被拽回 1930 年代的时光里。你瞅这张丹尼斯公寓前的画面,指挥交通的 “红头阿三” 裹着红头巾、穿着长袍马甲,当年可是租界街头 “特殊风景”,背后藏着半殖民地的屈辱与老上海的独特记忆,跟着这些照片搭搭网,咱一起唠唠旧上海那些故事!
这张老照片是1930年代上海丹尼斯公寓(大概在现在外滩、南京路附近的老建筑 )门口,这指挥交通的“阿sir”,外号叫“红头阿三” 。
这是上海公共租界(被英国控制的“国中之国” )招募的印度锡克教警察! 他们老家在印度,被英国人拉来上海当“辅警”。因为裹着红头巾(turban),皮肤黝黑,上海人就叫他们“红头阿三” 。
你看他穿的衣服,长袍+马甲,头戴红头巾,手里指挥交通的姿势,当年在南京路、外滩这些热闹路口,天天能看到!
英国人懒得分身管上海租界的“治安”,就从殖民地印度招锡克人当“打手” 。这些锡克人个子高、看着凶,英国人觉得好管事儿,就让他们在街头指挥交通、维持秩序,欺负中国老百姓也“方便”
展开剩余85%1940年代,照片是上海汇山路、荆州路口(大概在现在虹口提篮桥一带 )的犹太社区
二战时,欧洲犹太人被纳粹疯狂迫害,全世界都关紧大门,上海是唯一不用签证就能收留他们的地方! 成千上万犹太难民逃到上海,扎堆住在提篮桥附近(也就是汇山路、荆州路这片 ),形成了独特的犹太社区。
照片里,穿西装、戴礼帽的犹太难民举德文牌募捐,德文牌子喊“我们帮过你们,现在请帮我们!为牛奶基金捐款” 。这是犹太难民自发搞的募捐——以前上海人、慈善组织帮过他们,现在他们反过来帮更难的同胞(比如犹太孤儿、穷人 ),主打一个互助报恩!
1932年,上海静安寺路斜桥总会(就是外国人的Country Club )门口,这帮骑着高头大马的,是上海商团骑兵队。啥是商团?简单说,就是租界里外国人、买办们搞的“武装团伙”,名义上说是保护租界“治安”,其实就是帮着列强看场子、欺负中国人的!
那会儿上海有公共租界,外国人说了算。商团里不少是外国侨民、还有些投靠他们的中国人,装备不错,经常在租界里耀武扬威。你看照片里,他们骑着马在马路上走,两边围一堆老百姓看,旁边还有汽车、外国建筑,这就是租界的“怪现状”——咱中国的地儿,外国人的兵队大摇大摆游行,咱老百姓只能当观众,心里憋屈也没辙,谁让当时国家弱呢!
这张照片定格的是1932年4月29日“虹口公园爆炸案”后的震撼一幕!当时日本在上海虹口公园搞“天长节”(天皇生日)庆祝,把中国地盘当自家狂欢场,还强拉百姓当观众。
朝鲜义士尹奉吉看不惯这份嚣张,混进会场扔炸弹,直接炸翻日军高官,白川义则等侵略者死伤惨重!照片里,虹口公园大门外挤满日本军警,一个个慌得乱窜,忙着抓人排查,之前的嚣张劲儿全没了。
1932年的江湾路日本海军陆战队本部,是日本侵华的前沿据点。“一二八”事变爆发前后,此地如同盘踞在上海的毒瘤。
从建筑外观来看,它戒备森严,周围有荷枪实弹的日本士兵站岗巡逻,透着一股肃杀之气。 日本海军陆战队将这里作为军事指挥和兵力集结的关键场所,不断调派军队、部署武器,对上海的和平局势造成极大威胁。
1949年,林森中路(后来的淮海中路 )的泰山公寓楼下,福利食品厂第一支店还开着。
招牌上“HARBIN BAKERY”的洋文没撤,可长衫老人手里的面包袋,透着新日子的踏实——解放军进城了,商铺没关门,买卖照做,只是心里的“怕”换成了“盼”。
1936年,上海八字桥堍的光明热水瓶厂,烟囱还在冒烟,可日军已经把刺刀架到厂门口!厂名刷得鲜亮,却挡不住日军士兵的皮靴——他们在桥边站岗,明摆着是“提前接管”。
那会儿“七七事变”还没爆发,上海的民族工业却早被日军盯上。光明厂的热水瓶,本该装满中国人的生计,却要给日军的“以战养战”当垫脚石。工人进厂得看日军脸色,机器转得越欢,越像给侵略者数钱,可敢怒不敢言啊!
30年代的苏州河河口,洋人赛艇划得欢!他们光着膀子喊号子,把黄浦江当自家后花园,可咱中国人连河边洗衣都得看巡捕脸色。
这赛艇看着是“运动”,实则是租界特权的显摆——外滩的大楼是他们的,苏州河的水也成了他们的游乐场。普通百姓路过,只能远远瞅一眼:洋人玩赛艇是消遣,咱得为明天的米钱发愁,连条像样的船都坐不起!
20世纪20年代的上海街头,这些“柴爿挑担”的小贩,是最接地气的“活风景”!木桶里煨着热馄饨、糖粥,铜勺子叮当响,给穷人续一口暖。可别光看热闹——卖的是点心,挣的是命!
那会儿租界灯红酒绿,华界穷人却连煤球都烧不起,小贩只能捡柴爿(碎木头 )生火,担子一挑就是一天。小孩帮着擦碗搭搭网,老人守着摊,赚的钱刚够填肚子。城管?没有,但巡捕房的“拿摩温”(打手 )会来敲竹杠,赶上雨天,木桶里的汤一凉,全家就得喝西北风。
发布于:四川省联丰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